有人说西游记中的车师国就是龟兹,从读音上就很像。其实玄奘是个非常有语言天赋的人,也因为这个长处,在他对西域各国的叙述中特别喜欢纠正前人的译名,比如路过龟兹即现在的库车,他根据当地的发音(龟兹语:Kutsi)认为此地应该叫屈支。这个发音是不是跟车迟有点距离了?我感觉跟车迟国对应的应该是车师国,当然玄奘那时候车师国也早灭亡了。
看看大唐西域记怎么讲龟兹国的:
“屈支国。。。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粗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戾难驭。龙驹之子方乃驯驾。所以此国多出善马。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感龙驭乘。王欲终没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城中无井取彼池水。龙变为人与诸妇会。生子骁勇走及奔马。如是渐染人皆龙种。。。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照怙厘。而东西随称。”
看看,光这一段西游记就取了多少素材。20世纪初的时候日本的大谷探险队从龟兹的昭怙厘大寺遗址中采集到一个舍利盒,开始没把这个当回事,直到几十年后有人无意擦去盒子表面的泥土才发现了下面精彩的乐舞图画,东京国立博物馆有这个盒子的大图
http://www.tnm.jp/modules/r_collection/index.php?controller=othercolid=TC557&t=search
这一套图画展现了史书中盛赞的龟兹乐舞风貌。有人考证这幅图画描绘的就是一种很出名的龟兹乐舞——苏幕遮。这不是词牌么,比如前两天版上给翻案的范仲淹那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两者是巧合么,当然不是。“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麿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根据向达的考证,苏幕遮就是一种在乞寒节跳的带面具相互泼水乞求降雪的裸体舞蹈,所以汉人也管它叫泼胡王乞寒戏,也是因为挡水所以脸部要用油纸一样的“飒麿”面具遮住。也不知道这舞跟现在傣族的泼水节的关系,但在北朝和隋唐时期苏幕遮可是风靡异常,上自天子下自百姓,大家都乐大跳裸体舞。以至于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禁止这种有伤风华的舞蹈。按现在的话引申一下,范大人当年也是一个著名的脱衣舞曲作者,
哈哈,年代有点错乱。最后在唐玄宗脑子还清醒的时候把此舞给封禁了。当然这并不妨碍玄宗继续钻研其他龟兹乐舞比如胡旋舞,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还让老婆玉环和干将亚历山大一起排练,想来玄宗在唐朝的rap界的贡献和地位应该比现在的什么周董,力宏强多了。
回到这个乐舞盒子上,仔细看,其中是不是有个带猴子面具的舞者,还一手持棒:)
http://www.tnm.jp/uploads/r_collection/LL_C0026274.jpg
我们玩猴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啊。上面那个图中的猴子形象还是不太清楚,同样是在龟兹
的克兹尔石窟里面也有这么一副:
这清晰了展现了孙悟空跟如来佛祖间和谐的关系,kidding:)大唐西域记里面讲了这个故事,猴遇见佛,献上蜂蜜,佛分蜜给众僧,猴大喜,不慎坠崖而死,却转生婆罗们之家。
只可惜我们现在只能看却不能听到苏幕遮了,据说现在的木卡姆继承了一些龟兹古曲的
风貌,最后贴个比较原始的木卡姆视频吧
http://www.youtube.com/v/0UneN1Xh0Ig
tri-heaven
星期三, 八月 29, 2012
星期六, 一月 07, 2012
纪念高华老师
休假回来一上网,惊闻高华老师已经走了,更吃惊的是高华老师走的时候还很年轻。还记得多年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选修课时高老师额头上已现二毛,当时觉得老
师应该有些年纪了,何曾想到高老师还未及甲子。唏嘘之余方觉高老师那早发的华发应该与那本非议不断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有关,也正是这本书让当年基本
不上课的我从南园跑到逸夫馆来上高老师的选修课。小时候就喜欢乱看些党史的故事,家里也凑巧有些这方面的书和期刊,无论是正规的党史教程还是内部发行的灰
皮书都看了一些,不过都停留在奇闻逸事水平上。有一天网上说出了本别出心裁的党史著作《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还是南大老师写的,可惜只在香港出版。幸好
网络时代的高效使我在书出版后不久就看到了此书的txt文件,南京刺骨的冬天,偷电接电脑,一气读完,满足感把寒意扫的一干二净。书中史实准确而翔实,特
别是对一些文本的细节的对比与归纳体现了作者是用历史研究的手段来做党史,大大有别于之前的正统党史研究。虽然书中有些观点对于外行的我有跳跃感,但作者
观点的主线沿着史实的展开愈加清晰,着实解开了我心中不少的问号。
阅读兴奋过后,发现在高老师还有给本科生开的的选修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拜那个臭名昭著的选课系统所赐, 我没有选上高老师的课,我也当然的早早跑去逸夫馆占座旁听。 记忆中高华老师有着跟文风一样儒雅的气度,口才很好, 特别是说着南京人中不多见的标准普通话。 高老师讲课很是旁征博引, 不过刚开始的内容相对于同学的预期有些平和了, 也可能是建国初期形式如此。课后我迫不及待的凑到讲台边提问, 有同样想法的自然不止我一个,我们围着讲台问着那些书推荐读, 哪里可以借到之类的问题,而高老师回答显得闪烁其詞, 后来听同学说有安全部门的人士关注着高老师的课。 第二节课的人已经不如第一节人多了, 我又去问了一个相对偏僻的问题,高老师警觉的问了我的院系, 确认后讲了一些。直到后来几次提问高老师似乎对我有些印象, 才逐渐多说一些,而我也意识到可能会给高老师惹麻烦, 便不再下课后问问题了,高老师的课却渐入佳境, 关于中共的历史惯性,组织内部矛盾的很多观点言中理准鞭劈入里。 期末考试我没选课就没有去,从最后那一课到今已经有许多年了。 在这里我简单写下关于高老师的回忆, 记录高老师曾经给我带来的知识与快乐,谢谢老师。
随着高老师的离去,《红》一书也再被热议,包括这个bbs。 赞扬自然如潮水一般,人死为大,但质疑的也不少, 此书的争议性也可见一斑。因为高老师全部选用国内公开资料, 史料上似乎无多大的争议(不得不佩服高的先见之明)。 最多的质疑是关于《红》对中国革命的解读方式。有人说《红》 在史观上是非常陈旧的,无非就是用权谋来分析毛以及中国革命。 比如西方人就喜欢角度更大境界更深远的宏大叙事, 用现代西方的社会理论/ 理想模式把中国革命的历史与经验升华到一个较高的精神与思想的境 界。这种叙事方式
常见于西方左派描写长征和文革的书, 有些确实见解非凡也感人至深, 特别是对于没有我们这些在平淡中混日子却又渴望激情的人们。 但随着我稍稍接触中国农村和农民, 逐渐体会到这种升华也许可以应用到一代代“知”青身上, 但把这种精神和思想的
崇高境界加之于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群体上则实在是无本之木了。 对于一个绝大多数党员是农民,多一半党员是文盲/ 半文明的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红》 一书所采用的权谋式解读往往更容易带人走入历史的深处。 也是基于这个判断让我对中国革命史逐渐不那么感冒了, 一个超前的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在落后社会的变种对历史的影响会很 大么,尽管这种杂交引起的能量爆发当时也许会很耀眼?
还有人认为《红》 对毛的权谋解读就是一种很阴暗或者恶毒的攻击方式。 今天有一个朋友说,官方的宣传机器用权力斗争描述了军阀, 国民党,苏共的历史, 为什么不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描述中共的历史么。《红》 一书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吧, 也算是对御用党史关于从胜利走向胜利以及毛内圣外王描述的一种反 动吧。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高华老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位“业余” 中共历史爱好者。据我所知,高本来的课题是民国史,《红》 一书完全是兴趣所致业余时间创作的。这种看似简单的反动, 却是非常难操作的,除去那些不同势力御用学者的相互攻歼, 纯民间的党史议论能算得上学术著作的并不多, 虽然从这个bbs的历史版就能看出有此嗜好的人有多多。 高华老师极高的历史研究素养是《红》书成功的一个原因,《红》 书中对不同来源文献的比对与发掘就是这种专业素养的体现, 而最好的例子是高华的那个短篇《 北京政争与地方释读江渭清回忆录》。 但在我看来另一个原因更重要,“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 高老师的史德才是现今形式下最难得的东西。一夕难垒额前雪, 十年著成是非书。无项目无资金,全凭一腔热血, 写一部连能否出版都不知道,且必然招致政府猜忌的书。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我想高老师是当的起的这个评价的。
阅读兴奋过后,发现在高老师还有给本科生开的的选修课-
随着高老师的离去,《红》一书也再被热议,包括这个bbs。
还有人认为《红》
星期日, 十一月 27, 2011
文明的独立与交流
有人看 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 提出了如何认识我们的历史,那个曾经落后和封闭的文明?想起了葛兆光先生在祭罢炎黄祭女娲的历史造神运动,人们都喜欢那些新锐的观点。这里借着近来一些考古新发现,就如何认识我们“自身”文明说点不那么令人兴奋的观点,或者说在独立性与交流之间协调一下。
先列几个数字
Cultivated plants,
水稻 湖南玉蟾岩, 12~10kaBP
粟 河北磁山 8kaBP
http://www.jstor.org/stable/10.1086/659308
中国显然是畜牧和种植的发源地之一,因为处于最东端,中华文明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也更明显,
但是不代表中国就是跟整个欧亚大陆是隔绝的,也不代表那个时代黄河中游某个文明就是中国文
明。在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内东亚先民在从北至南的辽河流域,黄河上游,中游,下游,长江中
游,下游,西江流域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文明,代表就是粟类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注意以
上列举的这些地域再很长时间都是相对独立,比如新时期时期黄河中上游罕见稻作农业遗迹,但
是这并不妨碍区域内文化技术的交流和融合,商周之后水稻旱作已经在黄河中上游出现。发源地
更远的小麦至迟2000BC也传至中原,之后还有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这种持续不断的继承,融合
与发展造就了中国文明在秦汉时代的异军突起。实际上类似的形式也出现在其他地域,比如新月
富地是小麦/大麦的发源地,而很重要的牲畜- 马最早由新月富地北边乌克兰草原上的古人所驯
养,这样的马以及马车(chariot) 大概用了一两千年才先传到较近的中东地区,又过了大概一两
千年才传到黄河流域,你可以找埃及新王国时期壁画上的chariot和西周墓中出土中国战车比一下
。其他如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赫梯人的冶铁技术,尼罗河流域的犁耕等都先扩散到了古时的交通枢
纽枢纽然后又过了一两千年才传入相对遥远的中国。难道因为这些技术都比较早的传入新月地区
这个欧亚十字路口之后又继续散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就把赫梯,高加索,尼罗河等诸文明统统算
作新月地区文明的后裔么?如果真如此我看把中国古代文明纳入新月地区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
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就在用牛耕方式种小麦,站在两轮战车上打仗,后来也一样进化到用铁刀打仗
。
上面的命题显然是错的,文明所以能交流是以独立性为基础的,以铁器为例。出土自中亚到新疆
的铁器不少比中原地区的最早的铁器还早,这部分证明了铁器西来说。铁器传入后融合了中国本
地烧造陶器和青铜的技术,至汉朝中国的铁器就已经领先世界了,这时新疆出土的铁器就以中原
的样式为主了。地理上的阻隔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独立性,进而给了某些技术和文化发展的空间。
中国境内也是如此,可能因为靠近草原通道的原因商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工艺就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让中国大地上产生了第一个范围跨黄河长江的文明中心,而此时稍显落后的
长江下游地区土著却无奈的继续玩弄着陶器烧造工艺,可为这种为这种低级材料发展出来的高温
技术却成为后来冶铁和瓷器的源泉。这种相对独立的背景下发展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和文化
(也许还没来临)之后又和欧洲文明交汇碰撞引发了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而地理大发现本身
也是交流的扩展,美洲独立发展出来土豆玉米辣椒等作物在全世界的传播也深深的改变了几乎所
有人的饮食。这个世界上的诸文明就是这样既独立又联系的创造了我们全人类的物质和文化。其
实类似的形式在今天也一样,一方面是要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否则交流什么呢?生物界的多样性都被保护了,文化上的多样性却往往被人忽视了。
先列几个数字
Cultivated plants,
水稻 湖南玉蟾岩, 12~10kaBP
粟 河北磁山 8kaBP
http://www.jstor.org/stable/10.1086/659308
中国显然是畜牧和种植的发源地之一,因为处于最东端,中华文明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也更明显,
但是不代表中国就是跟整个欧亚大陆是隔绝的,也不代表那个时代黄河中游某个文明就是中国文
明。在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内东亚先民在从北至南的辽河流域,黄河上游,中游,下游,长江中
游,下游,西江流域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文明,代表就是粟类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注意以
上列举的这些地域再很长时间都是相对独立,比如新时期时期黄河中上游罕见稻作农业遗迹,但
是这并不妨碍区域内文化技术的交流和融合,商周之后水稻旱作已经在黄河中上游出现。发源地
更远的小麦至迟2000BC也传至中原,之后还有青铜和铁的冶炼技术,这种持续不断的继承,融合
与发展造就了中国文明在秦汉时代的异军突起。实际上类似的形式也出现在其他地域,比如新月
富地是小麦/大麦的发源地,而很重要的牲畜- 马最早由新月富地北边乌克兰草原上的古人所驯
养,这样的马以及马车(chariot) 大概用了一两千年才先传到较近的中东地区,又过了大概一两
千年才传到黄河流域,你可以找埃及新王国时期壁画上的chariot和西周墓中出土中国战车比一下
。其他如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赫梯人的冶铁技术,尼罗河流域的犁耕等都先扩散到了古时的交通枢
纽枢纽然后又过了一两千年才传入相对遥远的中国。难道因为这些技术都比较早的传入新月地区
这个欧亚十字路口之后又继续散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就把赫梯,高加索,尼罗河等诸文明统统算
作新月地区文明的后裔么?如果真如此我看把中国古代文明纳入新月地区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
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就在用牛耕方式种小麦,站在两轮战车上打仗,后来也一样进化到用铁刀打仗
。
上面的命题显然是错的,文明所以能交流是以独立性为基础的,以铁器为例。出土自中亚到新疆
的铁器不少比中原地区的最早的铁器还早,这部分证明了铁器西来说。铁器传入后融合了中国本
地烧造陶器和青铜的技术,至汉朝中国的铁器就已经领先世界了,这时新疆出土的铁器就以中原
的样式为主了。地理上的阻隔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独立性,进而给了某些技术和文化发展的空间。
中国境内也是如此,可能因为靠近草原通道的原因商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工艺就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让中国大地上产生了第一个范围跨黄河长江的文明中心,而此时稍显落后的
长江下游地区土著却无奈的继续玩弄着陶器烧造工艺,可为这种为这种低级材料发展出来的高温
技术却成为后来冶铁和瓷器的源泉。这种相对独立的背景下发展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和文化
(也许还没来临)之后又和欧洲文明交汇碰撞引发了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而地理大发现本身
也是交流的扩展,美洲独立发展出来土豆玉米辣椒等作物在全世界的传播也深深的改变了几乎所
有人的饮食。这个世界上的诸文明就是这样既独立又联系的创造了我们全人类的物质和文化。其
实类似的形式在今天也一样,一方面是要加强文明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否则交流什么呢?生物界的多样性都被保护了,文化上的多样性却往往被人忽视了。
星期四, 十月 20, 2011
技术发展的路径
有人说中国瓷器发达是因为中国的冶炼工艺发达,并从中国早期发达的青铜和钢铁冶炼技术那里寻找渊源,比如鼓风炉的应用。金属冶炼和硅酸盐制品烧造这两项人类最早掌握的工业,在技术上有很多近似之处,特别是两种工艺都对温度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瓷器烧造的温度不仅要高还要持续时间长,从烧结成型到逐步冷却可能要从数十小时到几天,而且对温度的控制还需要比较准确的控制。古代早期冶炼金属用的坩埚炒钢炉等炉内空间不大,鼓风很容易提高炉内温度,但用于大批烧造陶瓷器的瓷窑往往窑室巨大,一般的鼓风设备很难满足其对温度控制的要求。事实上考古发现证明汉代烧造瓷器不是靠着鼓风炉而是龙窑一类的瓷窑构造来合理的利用火焰达到高温,而发现大量龙窑的吴越一带正是这些早期瓷器烧造技术的发展中心。事实上中国的原始瓷器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大型吹风炉呢,一般说来,摄氏一千度以上就可以烧出瓷了。除了温度,合适的陶土也是中国诞生瓷器的重要原因。而且西方在烧制器皿上也有很多技术,埃及古王国时期就能烧制玻璃,其需要的温度也在一千度以上,而合适的石英等矿藏也是其发达的玻璃制造工艺的基 础。
新石器晚期中国大地上各种文化遗址中出土陶器表现出从北到南烧制温度降低的趋势,这基本反映了当时陶器烧造的技术水平。在商周时期吴越地区就已经生产大量出氧化铁含量较少的原始白瓷,而当时的文化中心区域黄河流域也存在瓷土资源可遗址中却罕见原始瓷器。商周之后,特别是战国期这种吴越地区的原始瓷器却嘎然而止销声匿迹,这与楚文化的东侵有着密切的关系,经管楚国有着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但可能的技术交流并没有出现,代之的审美趣味与文化需求上的转变却几乎扼杀了瓷器工艺。秦汉时期吴越地区的瓷器再次勃兴,不过其技术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倒退,如较多氧化铁造成的色泽偏红黄胎体强度下降等等,又经过了一段时间才达到东汉后成熟青瓷的水平,并为逐步扩展到其他地区。此时中原地区的冶铁炼铜等工艺都很先进,但其瓷器大部分还是来自吴越地区。而烧瓷技术在吴越一隅的绵延不绝不得不让人重视其特别丰富的瓷土和木材燃料等独特的资源环境。从早期瓷器的发展可见技术并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发展的路线,当地的自然环境,人们的审美趣味等等都影响着技术的发展轨迹。
有些技术就不像瓷器这样幸运,拿青铜器来说,单就器形而言西周时期楚式青铜器达到了一个高峰,比如用失蜡法铸造的曾侯乙尊盘,可此后的几百年中失蜡法却在中国的金属加工技术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另一方面从现有的西周青铜器来看,一种过于奢华绚烂的错金银技术开始风行乃至汉代。若以现在人的审美来看这种错金银的青铜器远不如商周早期青铜器古朴质美,但技术上只能说失蜡法和错金银是两种不同的工艺方向,而从出土数量看这种色彩斑斓的错金银铜器更受欢迎,或者是相对简单的工艺更为多数人所接受?同样类似的历程如良渚文化就有精美至极的玉石微雕技术,其作品甚至远传至四川的金沙文化,但到了商代看似粗鄙不精的镶绿松石玉器却更为人所爱。而失传或者某项技术的停滞与退步也不代表后来人止步不前。技术的发展可能是审美导向也可能是需求控制,再耐用的诺基亚也干不过iphone:)
星期三, 六月 01, 2011
功夫熊猫2 和propaganda
memorial day,看了功夫熊猫,似乎票房不是很好?cupertino的amc晚场3D也就坐了一半人吧,大部分是老中老印。
先是讲了番孔雀皇族的宿命故事,老孔雀国王发明火药用来造烟花,大家其乐融融,小孔雀也热心于此,结果有个预言家说熊猫要打败小孔雀,于是小孔雀灭了"熊猫村"。有人说这是学新约的希律王的故事,其实中国也有亡秦者胡一类的谶言,反正后果是老孔雀放逐了小孔雀,后来小孔雀用火药造了打破打了回来,而且要毁灭"功夫"。
电影里面讲过去所采用的皮影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上次看到上海美影的济公斗蟋蟀了,不过3D带来的多景深皮影效果更新奇。
不过故事有点老套了,熊猫最后用功夫+inner peace报了家仇国恨,打败了小孔雀。尤其是最后的高潮阶段,坚船利炮出大洋,可熊猫用着少林足球里面的空手转炮弹的方法打的小孔雀的现代舰队丢盔弃甲。我当时就觉得这个片子要放一百年前就是义和团的propaganda,任凭他洋枪洋炮,我有功夫+仁德自是刀枪不入,不过义和团除了有神仙大师,还有众多的团民,在功夫熊猫里面就都是小猪小兔,除了任人蹂躏就是对熊猫的崇拜。说到propaganda,上个礼拜无意中看了毛主席8次检阅红卫兵的纪录片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t-nFWrbKo&feature=related ),
于是又在youtube上复习了意志的胜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tdQHnOBoI8),
那个乘车快速通过革命人群镜头何其相似阿,甚至连开头的进场都类似,不过还是意志的胜利中空中镜头来的刺激。
先是讲了番孔雀皇族的宿命故事,老孔雀国王发明火药用来造烟花,大家其乐融融,小孔雀也热心于此,结果有个预言家说熊猫要打败小孔雀,于是小孔雀灭了"熊猫村"。有人说这是学新约的希律王的故事,其实中国也有亡秦者胡一类的谶言,反正后果是老孔雀放逐了小孔雀,后来小孔雀用火药造了打破打了回来,而且要毁灭"功夫"。
电影里面讲过去所采用的皮影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上次看到上海美影的济公斗蟋蟀了,不过3D带来的多景深皮影效果更新奇。
不过故事有点老套了,熊猫最后用功夫+inner peace报了家仇国恨,打败了小孔雀。尤其是最后的高潮阶段,坚船利炮出大洋,可熊猫用着少林足球里面的空手转炮弹的方法打的小孔雀的现代舰队丢盔弃甲。我当时就觉得这个片子要放一百年前就是义和团的propaganda,任凭他洋枪洋炮,我有功夫+仁德自是刀枪不入,不过义和团除了有神仙大师,还有众多的团民,在功夫熊猫里面就都是小猪小兔,除了任人蹂躏就是对熊猫的崇拜。说到propaganda,上个礼拜无意中看了毛主席8次检阅红卫兵的纪录片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t-nFWrbKo&feature=related ),
于是又在youtube上复习了意志的胜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tdQHnOBoI8),
那个乘车快速通过革命人群镜头何其相似阿,甚至连开头的进场都类似,不过还是意志的胜利中空中镜头来的刺激。
星期六, 五月 14, 2011
克孜尔石窟/Kizil Painting in Freer Museum
农历四月初八是传说中的释迦摩尼诞生日,今题恰巧又看到电脑里面这张照片。
https://picasaweb.google.com/yenite/DCFreer#5606778335715364098
这是两年前于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拍的,在那些灰色的浮雕和佛像中,这张鲜艳的壁画格外的夺人眼球。一黑一白两尊菩萨,其丰盈的体态,屈铁盘丝的铁线描轮廓,赭色的肌肤,种种特点说明这无疑是中亚的佛教壁画。而诸多色彩中又以蓝色最为夺目,似乎没有一点岁月的沧桑感。这又把这副作品的由来指向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与敦煌、云冈、龙门并称中国四大石窟的克孜尔石窟。我本以为绝大部分克孜尔壁画都在柏林印度博物馆(http://depts.washington.edu/silkroad/museums/mia/kizil.html ),因为勒苛克为首的德国考察团对克孜尔石窟的盗取最为广泛而恶劣。这副作品就是Freer博物馆的克孜尔壁画藏品之一(http://www.asia.si.edu/exhibitions/online/cave/),真是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物遍及四海。。。。
无论哪里的克孜尔壁画作品都带着其独特的毫无岁月痕迹的亮丽蓝色,这就要归功于当年作画者使用的昂贵颜料青金石了。青金石是古时阿富汗地区的特产,新丝绸之路的纪录片也特别说了这个事情(http://www.youtube.com/watch?v=HXGoM-Zz2hY&)。克孜尔所在的龟兹虽然离阿富汗尚有上千里路但已属紧邻,所以克孜尔石窟才能用如此大量的青金石颜料。规模更大绘画风格更华丽时代也更靠后的敦煌石窟虽也用青金石颜料,但蓝色颜料更多的采用石青,而不似克孜尔全用青金石。青金石这样的稀罕物品除了沿着丝路向东,还向这西边去满足对艺术和奢侈品欲求不满的人群,即纪录片中提到的青金石之路。其实这条青金石之路就是帕米尔高原未打通前的丝路西段,与之类似的是帕米尔高原东侧从于阗到中原的玉石之路。到了两河已经身价百倍的青金石自然也被谨慎的使用在珍贵的作品上了或者直接当作珠宝。此外似乎还有一条道路:The Kamboja�Dvaravati Route,也是路的一个重要支线,从古时的阿富汗(甘菩遮)经健陀罗到印度古吉拉特邦传说中的海底之城――多门城(Dvārakā),再飘洋过海到埃及和罗马。
btw,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的学术指导是北大的林梅村,结果他还在自选集《松漠之间》里面还有个纪录片观后感的东西,呵呵,有点王婆卖瓜的意思。。。
https://picasaweb.google.com/yenite/DCFreer#5606778335715364098
这是两年前于华盛顿的Freer博物馆拍的,在那些灰色的浮雕和佛像中,这张鲜艳的壁画格外的夺人眼球。一黑一白两尊菩萨,其丰盈的体态,屈铁盘丝的铁线描轮廓,赭色的肌肤,种种特点说明这无疑是中亚的佛教壁画。而诸多色彩中又以蓝色最为夺目,似乎没有一点岁月的沧桑感。这又把这副作品的由来指向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与敦煌、云冈、龙门并称中国四大石窟的克孜尔石窟。我本以为绝大部分克孜尔壁画都在柏林印度博物馆(http://depts.washington.edu/silkroad/museums/mia/kizil.html ),因为勒苛克为首的德国考察团对克孜尔石窟的盗取最为广泛而恶劣。这副作品就是Freer博物馆的克孜尔壁画藏品之一(http://www.asia.si.edu/exhibitions/online/cave/),真是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物遍及四海。。。。
无论哪里的克孜尔壁画作品都带着其独特的毫无岁月痕迹的亮丽蓝色,这就要归功于当年作画者使用的昂贵颜料青金石了。青金石是古时阿富汗地区的特产,新丝绸之路的纪录片也特别说了这个事情(http://www.youtube.com/watch?v=HXGoM-Zz2hY&)。克孜尔所在的龟兹虽然离阿富汗尚有上千里路但已属紧邻,所以克孜尔石窟才能用如此大量的青金石颜料。规模更大绘画风格更华丽时代也更靠后的敦煌石窟虽也用青金石颜料,但蓝色颜料更多的采用石青,而不似克孜尔全用青金石。青金石这样的稀罕物品除了沿着丝路向东,还向这西边去满足对艺术和奢侈品欲求不满的人群,即纪录片中提到的青金石之路。其实这条青金石之路就是帕米尔高原未打通前的丝路西段,与之类似的是帕米尔高原东侧从于阗到中原的玉石之路。到了两河已经身价百倍的青金石自然也被谨慎的使用在珍贵的作品上了或者直接当作珠宝。此外似乎还有一条道路:The Kamboja�Dvaravati Route,也是路的一个重要支线,从古时的阿富汗(甘菩遮)经健陀罗到印度古吉拉特邦传说中的海底之城――多门城(Dvārakā),再飘洋过海到埃及和罗马。
btw,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的学术指导是北大的林梅村,结果他还在自选集《松漠之间》里面还有个纪录片观后感的东西,呵呵,有点王婆卖瓜的意思。。。
星期六, 四月 23, 2011
艳后的皇冠
伊丽莎白泰勒去世有一阵子了,说起来她的片子真给我留下印象的还是埃及艳后。记得那时候还是上小学的时候,似乎是正大剧场放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艳后穿戴整齐,把手伸进装眼睛蛇的篮子里面。
http://www.cryptomundo.com/wp-content/uploads/cleopatra-movie.jpg
这个照片前两天也总被人翻出来,不过关于泰勒带这个王冠我倒是有点疑惑。
泰勒带这个王冠,前面最显眼的就是两夫人 (two ladies) 标示,即秃鹰形状的上埃及保护神Nekhbet和眼镜蛇形状的下埃及保护神Wadjet。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163/396916892_187b1a0c59_m.jpg
埃及古时候是分为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和三角洲地带的下埃及的。而法老的王冠往往要表现法老对上下埃及的统治,保护人形状的两夫人如此,还有其他形式。比如公元前3000年时候的纳尔迈调色板被认为是埃及第一个王纳尔迈的遗物,就是因为这个调色板正面是纳尔迈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冠(Hedjet)惩罚俘虏,而背面左上部有他头戴象征下埃及王权的红冠(Deshret)在征伐各地。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UzFlregK0oyDk8_akX-ckiSCRzYA8Kxav-1APxnfjAwtLgTRd9V8bNVobZw3FdaNdIBM41senBEZJRd_PsZ0VnsTKzpINBvg0_YNdd8eu-CQxY49QEWQk8t97PvWhKWPj0JTyP_4MIpo/s400/narmer.jpg
于是考古学家们就释读这个调色板为暗示这上埃及的王纳尔迈征服了下埃及,完成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开始埃及第一王朝。进而就把这个调色板上的人名纳尔迈与各种年表中第一王朝的创建者美尼斯比较起来。可是这两个名字实在差的太远,所以关于纳尔迈和美尼斯的关系还是没有定论。
后来的法老逐渐把红冠和白冠统一到一起就是双冠,例如同属托勒密王朝的法老Ptolemy VI
http://www.mlahanas.de/Greeks/Bios/PtolemyVIPhilometorRing2.jpg
虽然其的面孔是希腊风情的,但是头顶的却是不折不扣的埃及双冠。而在Edfu的荷鲁斯庙中,同样是托勒密时期表示两夫人向法老授予上下埃及的王权的雕塑却满是埃及的传统风格,真是有趣阿。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20/4393489331_92a96d8847_m.jpg
不过有些法老的王冠中,只嵌有Wadjet的标志,比如战争中所使用的蓝冠(Khepresh)。回到泰勒这个王冠,除了两夫人,还围了一圈的眼镜蛇还是让我纳闷,莫非是编导杜撰的。查了查就显出了自己的无知,这个是图坦哈蒙墓里出土的法老的椅子,其中王后的头饰,嘿嘿,看来这就是埃及艳后电影服装设计的底本了。
http://www.richard-seaman.com/Travel/Egypt/TutankhamunsChair.jpg
在瞎联想几句,最近的考古发现,早期的红冠形象实际更多的出现在上埃及的部分地区,而在下埃及则比较少见。所以人们推测,红冠早期是上埃及一部分地区的代表,当上埃及征服了下埃及后,把这个标志转移给了下埃及,或者是上埃及红冠那部分的人率先征服了下埃及或者代行法老对下埃及的管辖。那么纳尔逊调色板的意义就大为不同了,那个调色板也不可能成为纳尔逊统一上下埃及的证物。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就是上下埃及的王冠这样看起来传承有序根据清除的标志尚对史前史的探索显示乏力的一面,何况一些模糊不清的传说呢?不幸,我国的有些人似乎在重蹈西方考古学的覆辙,积极这借着古书上的地望以及发掘整理出来的一些标示,比如红山的龙,海岱的鸟做些不着边际的联想,进而宣传发现了禹都尧墓之类的东东。哈哈,好一个释古风潮,这是走出疑古时代,却让我想起了提出层累叠加一说的顾派,巧合的是也有专业的人发表了类似的文章。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
乔治忠《南开学报》2010年第4期
http://www.qingstudy.com/data/articles/a03/487.html
http://www.cryptomundo.com/wp-content/uploads/cleopatra-movie.jpg
这个照片前两天也总被人翻出来,不过关于泰勒带这个王冠我倒是有点疑惑。
泰勒带这个王冠,前面最显眼的就是两夫人 (two ladies) 标示,即秃鹰形状的上埃及保护神Nekhbet和眼镜蛇形状的下埃及保护神Wadjet。
http://farm1.static.flickr.com/163/396916892_187b1a0c59_m.jpg
埃及古时候是分为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和三角洲地带的下埃及的。而法老的王冠往往要表现法老对上下埃及的统治,保护人形状的两夫人如此,还有其他形式。比如公元前3000年时候的纳尔迈调色板被认为是埃及第一个王纳尔迈的遗物,就是因为这个调色板正面是纳尔迈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冠(Hedjet)惩罚俘虏,而背面左上部有他头戴象征下埃及王权的红冠(Deshret)在征伐各地。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UzFlregK0oyDk8_akX-ckiSCRzYA8Kxav-1APxnfjAwtLgTRd9V8bNVobZw3FdaNdIBM41senBEZJRd_PsZ0VnsTKzpINBvg0_YNdd8eu-CQxY49QEWQk8t97PvWhKWPj0JTyP_4MIpo/s400/narmer.jpg
于是考古学家们就释读这个调色板为暗示这上埃及的王纳尔迈征服了下埃及,完成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开始埃及第一王朝。进而就把这个调色板上的人名纳尔迈与各种年表中第一王朝的创建者美尼斯比较起来。可是这两个名字实在差的太远,所以关于纳尔迈和美尼斯的关系还是没有定论。
后来的法老逐渐把红冠和白冠统一到一起就是双冠,例如同属托勒密王朝的法老Ptolemy VI
http://www.mlahanas.de/Greeks/Bios/PtolemyVIPhilometorRing2.jpg
虽然其的面孔是希腊风情的,但是头顶的却是不折不扣的埃及双冠。而在Edfu的荷鲁斯庙中,同样是托勒密时期表示两夫人向法老授予上下埃及的王权的雕塑却满是埃及的传统风格,真是有趣阿。
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020/4393489331_92a96d8847_m.jpg
不过有些法老的王冠中,只嵌有Wadjet的标志,比如战争中所使用的蓝冠(Khepresh)。回到泰勒这个王冠,除了两夫人,还围了一圈的眼镜蛇还是让我纳闷,莫非是编导杜撰的。查了查就显出了自己的无知,这个是图坦哈蒙墓里出土的法老的椅子,其中王后的头饰,嘿嘿,看来这就是埃及艳后电影服装设计的底本了。
http://www.richard-seaman.com/Travel/Egypt/TutankhamunsChair.jpg
在瞎联想几句,最近的考古发现,早期的红冠形象实际更多的出现在上埃及的部分地区,而在下埃及则比较少见。所以人们推测,红冠早期是上埃及一部分地区的代表,当上埃及征服了下埃及后,把这个标志转移给了下埃及,或者是上埃及红冠那部分的人率先征服了下埃及或者代行法老对下埃及的管辖。那么纳尔逊调色板的意义就大为不同了,那个调色板也不可能成为纳尔逊统一上下埃及的证物。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就是上下埃及的王冠这样看起来传承有序根据清除的标志尚对史前史的探索显示乏力的一面,何况一些模糊不清的传说呢?不幸,我国的有些人似乎在重蹈西方考古学的覆辙,积极这借着古书上的地望以及发掘整理出来的一些标示,比如红山的龙,海岱的鸟做些不着边际的联想,进而宣传发现了禹都尧墓之类的东东。哈哈,好一个释古风潮,这是走出疑古时代,却让我想起了提出层累叠加一说的顾派,巧合的是也有专业的人发表了类似的文章。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
乔治忠《南开学报》2010年第4期
http://www.qingstudy.com/data/articles/a03/487.html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