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必然跟农业的发展有关,但不是简单稻谷改良的结果。历史时期稻米品种最大的改变是占城稻的引入,这远晚于中国经济中心迁移的时间。按照历史地理学的经典说法,南方特别是江南水稻土改良完成后南方稻作农业开始大兴起。
汉代时北方的主要粮食已经从粟转为麦。(古书中麦应该是指小麦,大麦叫�)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奏:
"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 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 麦,令毋后时" ;又�胜之书多记麦作方法。所以何炳棣,许倬云等人都认为麦在当时已经是最重要的粮食。 而当时北方也种稻,还发展了先育种在插秧的种稻方法。 不过耕作方式的改进只是一个方面。南方的发展除了稻作农业的兴起还有一个气候变化的大背景。 禹贡里面把扬,荆的土地列为最劣等,就是因为当时南方土地过于潮湿泥泞。长江流域史前时代的考古证明这一地区曾经是非常繁荣的,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晚期并非蛮荒之地,在某些方面甚至相对于黄河流域的文化还先进一些。那么为什么之后就落后于中原?很多人想到了气候这个因素,认为夏商时期南方进入了一个过于潮湿的时期,所以有河姆渡良渚淞泽的海侵说,大溪屈家岭石家河的洪水说。而进入历史时期整个中国逐渐转为暖干,西北就日显干旱,而东南则潮湿渐退,古时的云梦,震泽也都缩小或不见了。宜耕土地也因此日渐增多,人口也自然增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