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二月 18, 2008
星期三, 二月 13, 2008
兒時的閲讀經驗
無聊中聼錢文忠講他小時候讀四書章句集注的種種經歷
談到一些事情,我心有慼慼焉
俺小時候也是亂翻書,不過想來當時還是有老爸的暗中指導
某日俺的小書架上不知何時多了本古文觀止,好奇之餘就翻了翻
嚇了一跳,竪排繁體雙列註解
竪排繁體還好,俺這之前剛看過這種排版的牛虻
痛苦而無奈的過程。。。
但那時俺還不知道那些雙列的小字什麽意思呢
磕磕巴巴也算能順下來
不過縂要查字典,因爲某些繁體字實在認不出,
更多時候偷懶讀半邊,有時也留意那些註釋
不過有些文字仍然不懂,如:者焉切
漸漸也發現某些文章很是順口
於是注意力也漸漸集中于南北朝至唐這段的駢文
春夜宴桃李園序,弔古戰場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俺最喜歡的還是滕王閣序
又一日電視上放南昌的介紹片,有一老者頌滕王閣序
原來我讀錯了這麽多字啊。。。汗
但是我又非常懶惰。。。實在不願每個字查字典。。。
話説此時俺從同學那得到一本鏡花緣
奇書。。。俺流哈喇子看了上半部
下部就是美女們識才了,不過古代那些文字遊戲太難理解
不過俺卻突然發現了什麽是反切
哈哈,原來那本古文觀止有注音的
那種興奮估計和錢文忠自己發現反切時的差不多吧
俺這也算是觸類旁通吧
可惜俺這個人沒什麽恆心,也就是背誦幾篇篇文
其他的古怪文字就沒心思看了。。。
還有家學沒有根基,
想來當時老爸應該放本四書,好引領俺上仁義之道
俺之後就沉迷于聊齋志異這種色情文字了。。。
談到一些事情,我心有慼慼焉
俺小時候也是亂翻書,不過想來當時還是有老爸的暗中指導
某日俺的小書架上不知何時多了本古文觀止,好奇之餘就翻了翻
嚇了一跳,竪排繁體雙列註解
竪排繁體還好,俺這之前剛看過這種排版的牛虻
痛苦而無奈的過程。。。
但那時俺還不知道那些雙列的小字什麽意思呢
磕磕巴巴也算能順下來
不過縂要查字典,因爲某些繁體字實在認不出,
更多時候偷懶讀半邊,有時也留意那些註釋
不過有些文字仍然不懂,如:者焉切
漸漸也發現某些文章很是順口
於是注意力也漸漸集中于南北朝至唐這段的駢文
春夜宴桃李園序,弔古戰場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俺最喜歡的還是滕王閣序
又一日電視上放南昌的介紹片,有一老者頌滕王閣序
原來我讀錯了這麽多字啊。。。汗
但是我又非常懶惰。。。實在不願每個字查字典。。。
話説此時俺從同學那得到一本鏡花緣
奇書。。。俺流哈喇子看了上半部
下部就是美女們識才了,不過古代那些文字遊戲太難理解
不過俺卻突然發現了什麽是反切
哈哈,原來那本古文觀止有注音的
那種興奮估計和錢文忠自己發現反切時的差不多吧
俺這也算是觸類旁通吧
可惜俺這個人沒什麽恆心,也就是背誦幾篇篇文
其他的古怪文字就沒心思看了。。。
還有家學沒有根基,
想來當時老爸應該放本四書,好引領俺上仁義之道
俺之後就沉迷于聊齋志異這種色情文字了。。。
星期五, 二月 01, 2008
水分温度梯度面上的农牧分界线
突然蹦出个念头,似乎中国历史上的农牧分界线发生过扭动。
之前大多数研究都在研究农牧分界线的前后推移,但是分界线的方向呢。
一般认为是与400毫米降水线平行的
但是如何解释东北地区在明清之前并无农业进入呢?
解释这一现象应该是从环境变化,作物栽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三个角度去解答
如果单纯从气温变化角度考虑似乎无法得到满意的解释
那么是人类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提高了?
可是东北地区一直有人居住,为何农业文明却迟迟不能进入?
那么作物特征和栽培方式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种可能是作物的生长季变短并得以适应东北地区
另一种可能是在固定生长季内的产量提高,使人们能够渡过寒冬。
不过这里先放下原因不提,如果在明清之前,也就是东北乃至辽东的农业开发还没开始的时候
那时的农牧分界线是从冀东开始的,而它的走向比现在更偏南北方向
而随着人类对热量条件的适应,这个分界线发生了一个逆时针的小扭动
再追溯到汉唐时期,似乎还存在一个变化,就是农业文明进入河西、河套地区
这是由于灌溉的应用,使得人类在原有条件下在降水界限前推进了一步
这相当于农牧分界线的一个顺时针的扭动
在这之前则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农牧分界线:自碣石至于龙门。
由此看来,似乎这条农牧分界线在历史上存在着方向的扭动
当人类对水分条件的改造或者适应能力提高时顺时针扭动至偏纬向
而人类对温度条件适应力提高时则逆时针扭动至偏经向
如果从气候上解释
中国的降水和气温虽然都是西北-东南梯度的
但是降水因为受海陆分布影响较大,所以更偏纬向梯度
而温度则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偏经向梯度
所以当一定程度克服温度限制时水分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所以农牧边界线变得垂直于降水梯度
而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力增加时热量成为主要制约印度,边界线则趋向于垂直温度梯度。
暂时有了这个想法,待我有时间再认真思考一下。
不过对于上古时代的辽东地区的红山和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这两种边缘地区的农业文明的分析是否也可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的发展过程呢?虽然我现在也觉得是环境变迁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赫赫,胡乱猜测的
之前大多数研究都在研究农牧分界线的前后推移,但是分界线的方向呢。
一般认为是与400毫米降水线平行的
但是如何解释东北地区在明清之前并无农业进入呢?
解释这一现象应该是从环境变化,作物栽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三个角度去解答
如果单纯从气温变化角度考虑似乎无法得到满意的解释
那么是人类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提高了?
可是东北地区一直有人居住,为何农业文明却迟迟不能进入?
那么作物特征和栽培方式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种可能是作物的生长季变短并得以适应东北地区
另一种可能是在固定生长季内的产量提高,使人们能够渡过寒冬。
不过这里先放下原因不提,如果在明清之前,也就是东北乃至辽东的农业开发还没开始的时候
那时的农牧分界线是从冀东开始的,而它的走向比现在更偏南北方向
而随着人类对热量条件的适应,这个分界线发生了一个逆时针的小扭动
再追溯到汉唐时期,似乎还存在一个变化,就是农业文明进入河西、河套地区
这是由于灌溉的应用,使得人类在原有条件下在降水界限前推进了一步
这相当于农牧分界线的一个顺时针的扭动
在这之前则是《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农牧分界线:自碣石至于龙门。
由此看来,似乎这条农牧分界线在历史上存在着方向的扭动
当人类对水分条件的改造或者适应能力提高时顺时针扭动至偏纬向
而人类对温度条件适应力提高时则逆时针扭动至偏经向
如果从气候上解释
中国的降水和气温虽然都是西北-东南梯度的
但是降水因为受海陆分布影响较大,所以更偏纬向梯度
而温度则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偏经向梯度
所以当一定程度克服温度限制时水分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所以农牧边界线变得垂直于降水梯度
而对水分条件的适应力增加时热量成为主要制约印度,边界线则趋向于垂直温度梯度。
暂时有了这个想法,待我有时间再认真思考一下。
不过对于上古时代的辽东地区的红山和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这两种边缘地区的农业文明的分析是否也可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的发展过程呢?虽然我现在也觉得是环境变迁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赫赫,胡乱猜测的
订阅:
博文 (Atom)